“全国安全用药月”活动是药品安全领域重要的科普宣传品牌活动。
本届安全月以“安全用药 健康为民”为主题,
呼吁大家关注安全用药,学习用药知识,促进全民健康。
“咳”不容缓巧应对,正确选择祛痰药
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
是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引起的一种防御性反射动作,
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和气道异物。
在呼吸道炎症等病理情况下,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多可使咳嗽加重,
大量痰液还可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,使病原体滋生易引起感染。
当咳嗽无法顺利将痰液排出时,就可考虑使用祛痰药进行对症治疗。
恶心刺激性祛痰药。
代表药物:氯化铵、愈创木酚甘油醚,常与其他镇咳祛痰药配成复方制剂应用,如复方甘草口服溶液、棕铵合剂等。服用后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的恶心,反射性地引起气管和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,使痰液变稀,易于咳出。此类药物剂量过大时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,如呕吐、腹胀、心悸等,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更应谨慎。
刺激性祛痰药。
代表药物:桉叶油、愈创木酚、安息香酊、松节油等。这类药物主要是一些挥发性物质,对呼吸道黏膜具有温和的刺激作用,能使黏膜轻度充血,加快局部血液循环,同时还能湿润呼吸道,通过以上作用使痰液黏稠度下降,易于咳出。同时该类药物还有一定的消毒防腐作用,能抑制呼吸道细菌的生长。
黏液溶解药。
代表药物:溴己新、乙酰半胱氨酸、氨溴索、标准桃金娘油、羧甲司坦等。该类药物能使黏痰中的黏多糖纤维分解,或抑制酸性糖蛋白的合成,同时分解黏蛋白,从而使痰液的黏度降低,易于咳出。酸性较强药物可使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明显降低,应避免合用。
患者应及时就医,明确导致痰液增多的原因,并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。需要注意的是,祛痰药只是肺炎、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一个方面,很多时候还需要联合其他多种药物进行综合治疗,因此在应用祛痰药时还要注意合并用药的问题。使用祛痰药时应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强力镇咳药,因为祛痰药通过溶解和稀释黏痰,增强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,此时合用强力镇咳药,会使得痰液无法咳出,无法达到祛痰的目的,只有剧烈咳嗽者才需要镇咳药进行控制。
心梗悲剧时发生,科学预防是关键
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,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则排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。一旦发生心肌梗死,就进入了“倒计时模式”,心肌梗死的救治,就是“跟时间赛跑”。
不吸烟、适当增加体育锻炼、改善睡眠、合理饮食、保持健康的体重、保持心情放松,无论是对预防心梗,还是心梗后的康复都至关重要,这些是任何药物或者治疗手段所不能替代的。
每年参加一次体检,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极为重要,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。另外,除了常规检查,可以增加一项颈动脉超声检查,通过无创的超声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。如果发现颈动脉斑块,有多个危险因素(如吸烟、血压高、血脂高和血糖高等),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。
对于高危人群,尤其是发生过心梗的人群,应积极开展二级预防。需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,选择服用药物预防心肌梗死,改善预后。如抗血小板药物、调脂药物、β受体阻滞剂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(ACEI)/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(ARB)等,切不可随意停药。
服药用水需注意,喝多喝少有讲究
我们在吃药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会用水送服,其实,吃药时应该喝多少水也是有讲究的,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“最佳饮水量”,只有喝对了,才能保证药效。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服药,服用药物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。
【抗菌药物】:磺胺类以及左氧氟沙星、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代谢产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低,容易在泌尿系统中形成结晶,有引起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性,多喝水可以预防。
【抗痛风类药物】:由于会促进尿酸排泄,也应当多喝水,以免尿酸在体内形成结晶无法排出。
【解热镇痛类药物】:感冒发烧时常用的解热镇痛药,如布洛芬等,服药后会引起人大量排汗,有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,这时补水十分重要,有助于防止脱水。
【双膦酸盐类药物】: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伦仑酸钠等,有刺激上消化道粘膜的副作用,建议用满杯水送服。
【胃黏膜保护剂】:如硫糖铝、氢氧化铝等,通过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,达到治疗效果,大量喝水反而会影响药物疗效,用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。
【部分止泻药物】:如蒙脱石散,此类药物同样通过覆盖消化道粘膜起到治疗效果,也应当少喝水。
【糖浆类止咳药】:这些药物是靠黏附在咽喉部发挥作用,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。建议服用后15分钟内不要喝水,避免将粘附在咽喉部位的药物冲掉。